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毕淑敏老师,我要对你说……
(孙瑜)
早就读毕淑敏的小说和散文,除享受着特有的文字愉悦和作为女人心灵的呼应外,更关注到这位心理学作家看人看世界的独到之处。由于关注毕淑敏,我甚而主观断言;真正文学生命长久不衰的作家应当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虽然逆定理未必成立,但大量事实证明:优秀作家通常具备过人的观察穿透力,毕淑敏老师在这方面可能比别人更多一些理论基础吧。
过去曾派记者对毕淑敏老师做过专访,但最近我自己很有一种冲动与她见面聊聊,因为最近我参加了一项全新的心理学课程,发现了一个新的心理学话题,新认识了一位心理学导师,并对这项课程的教练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令人惊讶的是,课程中的许多心理学原理与毕淑敏老师散见于历年文学作品的人生感悟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见到她,我会从北大的课堂场景讲起:
今年五月,一项特殊的心理学互动课程走进了毫无思想准备的北大"卓越领导人管理心理学"课程班。几十个平时习惯于手机不离手,在放松状态下上课的老总们,面对伴着音乐"杀"进课堂里的一队人马颇感惊讶。
"突破性领导力工作坊"开始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叫卢致新。"在这个课程里,我是教练,大家是运动员……"几位岁数稍大一些的老总有点开始发毛--难道还要体能训练不成?有的学员开始窃窃私语。
"讲话一定要站起来!"--卢致新果然如运动场上教练般严厉。"每一位运动员都要100%投入,通过三天的课程一定要赢出来!"
接下来,是关于运动员们要遵守的训练规则约定,其他几条还算勉强,到"课堂内必须关闭手机"这一条时炸了窝。手机,这是老总们指挥战斗的工具,一般除了睡觉时放在身边,其他时间几乎是不离手。有的老总上了许多名牌大学的培训课程,课堂要求最多是"把手机调整为振动,授课进行中要到教室外面接听电话",至今为止还没有哪家学校下"关闭"之绝对禁令。面对这近乎"不近人情"的约定,有老总准备起身退席。
是的,这些运筹帷幄几百上千员工的董事长、总经理们,平时他们是员工们的教练,习惯于他们说,别人照着做;乍一换位,心里还真有点不舒服。"对!今天的课程就是让大家从过去的固有模式中醒觉,走出舒适地带。要想成为更卓越的领袖,必须从小事做起!"--卢致新因势利导给老总们"将"了一军,大家谁也不愿承认自己不卓越,随后是沉默。
开始上课了。不是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而是互动式的交流。
先是心灵启动。音乐声中,大家被带到童年的意境,回忆儿时的经历。每个人都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每个人都有关于亲情的种种回忆。也许父母没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许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也许……成功者的路上,肯定有过常人未曾经历的苦难,有过面临"崩溃"的窘境。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里,或多或少地带有父母的性格。如今,他们也都有了家,有了子女。这些人们眼中的成功者们,有没有过在喧嚣的闹市抬头看看天空?有没有过在繁杂事物和恭敬的包围里解脱几小时,给自己一点空闲,静静地想想父母,想想孩子,想想爱人,想想亲情,想想家庭?
毕淑敏老师曾这样看待关于家的命题:家庭,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人们在家中卸去重重角色的面具,露出天然嘴脸,最坦率最赤裸。人性的善与丑,方寸之间,纤毫毕现。一代伟人,能治理好一个国,未必能调理好一个家。能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可能是妇孺钗下的败将。
课堂里一片寂静,卢致新的声音很轻,轻得就像与一个人对面谈话:"有人以为家是最自由最放任的所在,可以放荡不羁。其实,家是最考验责任感的圣坛。对自己所至爱之人不忠诚,怎能为世人所信?对把终生托付自己的人都无法负起责任,怎能承诺他人的期瞩?连自己的一脉血缘都不能照料和抚育,怎可能爱国爱民?对亲人施暴的人,不可能对他人仁慈;在家中阴郁的人,不可能对太阳微笑;在家中诡计多端的人,不可能真诚对待友人;在家中粉饰虚伪的人,不可能直面惨淡人生。"
台下的人们纷纷低下高贵的头颅,开始了深深的回忆。一位近五十岁的总经理轻轻双手合十,默默地为家人许下健康长寿平安吉祥之愿……
然而,走出舒适地带又谈何容易。在"被迫"与"选择"的辩论项目开始前,按照自愿归类的原则,人们分为正反两方。有趣的是,观点自愿归类实际上等于是按出生年代归类。几乎1965年以前出生者全部选择"被迫",而1965年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出生者基本上跨入"选择"的行列。
同意人生大部分时间和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为"被迫"观点者,以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以中国人几十年价值观的变迁,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等方面对自身的影响,阐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持"选择"观点的年轻人则以大量的事实佐证:人不论处于何种条件下都可以扼住自身的命运咽喉。"老"同志们气儿不顺--你们懂什么?当我们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说"扼住命运咽喉"这词儿的时候,你们还在穿开裆裤呢。现实有千变万化,不是什么事都遵循不二的法则。年轻人不服气--我们的阅历虽浅,但我们今天的成功大部分是靠自己把握的,这是事实!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正反两方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卢致新,希冀得到赞许。
双手交叉报在胸前,低头踱步的卢致新恰恰不做任何结论,沉吟片刻后,他通过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大家此刻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总有对错两个方面,你注意倾听与你持有相反观点的意见了吗?第二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采取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会给自己心灵带来何种回应?
卢致新走到一位来自东北的年轻总经理身边,凝视着他的眼睛,语重心长:"身为领导者,倾听的能力往往是你内心状态的晴雨表,面对你的员工,面对你的客户,你是浮躁的还是心静的,你是混沌的还是清醒的,你是自满的还是谦虚的,你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一目了然。由于你真诚的倾听,会给对方带来力量,反之,则带来伤害。"
毕淑敏老师在攻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发现在"倾听"这门功课上,有许多人不及格。如果对方的学识不如你高,人们可能虚与委蛇地听;如果对方说话冗长烦琐,人们可能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对方言不及义,人们可能会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对方谈话缺少真知灼见,人们可能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毕老师发现,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物。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云霄。
谈话双方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所表达,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表达,在彼此的头颅间产生碰撞,才会变成心灵的艺术。"听",是需要学习的,它比说更重要。倾听是分层次的。某人在特定的时刻,讲了特定的话。只有当我们心静如水,才能听到他的话后之话。"听"是老老实实的活儿,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和做作,是对真诚直截了当的考验。
"被迫与选择,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卢致新把脸转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年老总这边,话语凝重地延展出第二个话题。同样一件负面结果,你若以消极的、挑剔的、负气的心态看问题,可能会滋生愤怒、仇恨、报复,其结果必然是自己长期不开心,受害的是自己;如果以积极的心态看,就会找出很多经过努力可以弥补的余地,主动选择解决的办法或者调整心态,心情自然好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叫"迁善。"
毕淑敏曾把每个人心目中的偏见形容为一张魔床--那就是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念。魔床最简单最庸俗的名字就叫做"应该"。它潜移默化地评价着我们的言行和世界万物,相符了,就皆大欢喜,以为正确合理。不相符,就郁郁寡欢怨天尤人。当魔床宰割着人的意志和行为时,面对残缺,人们只有悲楚绝望。但当人们撕去了魔床上的铭文,打碎了那些陈腐的"应该",魔力就在一瞬间倒塌,代之以人们的是清新明朗的心态。那时候,人们的心理空间就可以用来储藏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用来储藏期望和安慰。
一位老总站起来由衷地感叹:"我们肩负大任,我们身负重托,我们要对别人付出,我们要对企业负责。我们追求企业凝聚,我们要求员工努力。我们人前是"老总",人后是"孙子"。我们会担心明天经济指标下滑,我们会害怕后天企业倒闭,因此我们活得很累。"卢致新不失时机地接过话头:"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我们来讲,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都已逝去。无论你对将来有多少设想,都还没有发生。因此,最紧要的是",他转身在白版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在毕淑敏的人生感悟中,也有这种提法,看来参透人生的心理学家们共同研究了这种最现实最令人受益的思维,然后传导给人们。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内涵就是承认生活本身就是泥沙俱下,就是鲜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接受一个完整统一的真实世界。穷尽今天的努力,珍惜今天的拥有。
但在人类的心灵和身体里,往往存在着两个司令部。经常是一个命令向东,另一个指示向西、南或北。如同十字路口有多组红绿灯在发号施令,诸车横冲直闯,大危机就随之出现了。
世上也许没有绝对的错和对,但有协调和混乱之分,有统一和分裂的区别。分裂的实质常常是不能自我接纳--人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用一种外在的标准修正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委屈了自己也不能坦然对人。
当人们举棋不定的时候,通常就是一种分裂状态。毕淑敏用形容词这样描述:人们的身体里,埋藏着无数的窃听器,在日夜倾听着心灵的对话。如果你生性真诚,却要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天长日久,情绪就会蒙上铁锈般的灰尘。如果你不喜欢一项工作,却为了金钱和物质埋首其中,你的腰会酸,你的胃会痛,你会了无生活的乐趣,变成一架长着眼睛的机器。如果你热爱大自然,却被幽闭在汽油和水泥构筑的城堡中,你会渐渐惆怅枯萎,被榨干了活泼的汁液,压缩成个标本。如果你没有相濡以沫的情感,与伴侣漠然相对,还要在人前做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状,那你会失眠会神经衰弱会得癌症……这就是分裂的罪行。当你用分裂掩盖了真相,呈现出泡沫的虚假繁荣之时,你的心在暗中哭泣。被挤压的愁绪像燃烧的灰烬,无声地蔓延火蛇。将来的某一个瞬间,"嘭"的燃放烈焰,野火四处舔食,烧穿千疮百孔的内心。
分裂耗竭人们的心理能量,使人们衰弱和混乱。所有的分裂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轻的是那稍纵即逝的机遇,一去不复返;重的可能会失去宝贵的生命。
第一天的课程在经历了数次心灵的对白后结束。人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很多老总面对白天的课题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是啊,很多人很久没有这样反悟过人生,反悟过自己了……
第二天开始到第三天,都是做各种体验式的游戏--关于团队合作的游戏,关于人生博弈的游戏,关于给人打分和被人打分的游戏……游戏中效果的达成往往是教练和助教团队的共同推进,助教团像是烘托红花的绿叶,默默无闻却功不可没。当"运动员"没能进入状态时,助教一定会出现在你的身边,用他们特定的方式帮助你进入状态。他们像催化剂,再有个性的运动员碰到他们,也会很快被融化。而对进入状态的运动员来说,这些游戏的神奇之处在于:在这不大的课堂里,你的人生态度,你的为人原则,你的思维方式,无一不是你平日里真实的自我写照,无人可以逃避。许多老总们课后无不感叹,通过第一天对问题的探讨和游戏的参与,对理智、情感、生理及精神都有所触及。
"这就是醒觉!"--卢致新在课程结业式上微笑着对大家说。三天后的课堂气氛,再也不是刚刚开课当天的沉闷;三天课程后的老总们,脸上的警惕、拒绝神情已荡然无存。课堂里洋溢着春风般的欢愉,人们似乎在三天里走过了一个世纪。他们看到了爱,看到了痛苦涅槃后的清新,看到了要想让未来世界如何全凭自己。
"时刻记住:你们是领袖,是领导!领导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名词!不仅要做到'我知道',最重要的是'我做到'。"--教练在做毕业前的训导,最后的叮咛。
激昂的乐曲声中,对人生有全新理解的、心潮起伏的老总们含着泪水与卢致新教练拥别,与助教们拥别,彼此拥别,久久不愿离去。完全西方引进,经过卢致新教练做了针对性改进的"突破性领导力课程",在中国北大中式古朴的小院里,弥漫着浓浓的温情……
毕淑敏老师,如果我一口气讲完了这个故事,您是否想见见那位叫卢致新的教练,想亲历一下这个课程?
我知道,您一定会说: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作者简介:孙瑜工商管理博士在读;198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日报,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后又分别在广东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2001年受《北京娱乐信报》派遣赴山西《生活晨报》任常务副社长、执行总编辑;2002年调任《北京娱乐信报》任副总编,后升任该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著有《情理法》和《上兵伐谋--信报编采策划案例》等书。